当前位置:首页 > 研发平台 > 省级平台
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2020年1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学会、广东省科技厅联合发文,决定命名全省234个单位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榜上有名,是深圳市29家入选单位之一,这也是研究院获得的又一省级荣誉。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国家生物产业园,是深圳市属事业单位,致力于开展海洋科学研究,进行科技成果推广,提供科技服务,培养海洋人才。研究院拥有实验室 2000 平方米,临海中试基地 8000 平方米,下设 6 个研究机构:海洋生物研究所、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海洋生态保护研究所、海洋能源与设备研究所、海洋战略研究所和珊瑚保育中心。

一、机构设置及人才队伍:

研究院先后成立“海洋大学堂”海洋科普教育机构和“深圳海洋水族创新工程技术中心”,依托 12 支涉海研究团队做专业知识及技术顾问,共同组建科普教育团队,拥有专职人员 7 人,兼职教师 21 人。

二、现有科普设施

研究院拥有较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及科普教育场地服务设施,每年固定于研究院全国珊瑚保育中心 (占地 8000平方米)及国家生物产业园海洋科普展厅(占地 800平方米)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活动。全国珊瑚保育中心用于研发珊瑚人工养殖和繁育技术,配套专门珊瑚孵化、养殖池、大型水处理设备、实验室、潜水装备、水下钻机、海上珊瑚种植平台等,同时提供救助水生野生动物科普展示。此外研究院还配有近 2000平方米超大公共实验平台,配置 2000 万元的高精密科研仪器设备,可定期向公众开放参观。研究院正在建设深圳海洋生态科学馆(占地 1513.692平方米),其中科学展馆面积为 883平方米,分为海底城市、奇幻热带鱼、珊瑚之海、红树迷宫、水母王国、龟行天下、海洋之窗七大展示区域,共 31 套海洋生物展示缸体设备,拟配备 7 套多媒体播放设备,配套 631平方米的研学互动车间和海洋大讲堂,配备 40 套水母繁育展示缸体设备,展馆户外还配有 216 米长的海洋科普画廊,天然潮间带生物海滩(有贝类、珊瑚骨骼等),一天可以接待公众 500-1000 人。

三、开展的科普工作、科普活动:

(一)海洋科普室内、户外实践课堂

研究院围绕中小学、社区、亲子、大学生都开展过室内、户外科普课堂,科普讲座最高可达 400 人 一场。2017 年至今,海洋科普团队已成功举办室内课、户外实践课及大型活动 202 场,服务人数高达 49534 人次。

(二)海洋科普课程课件及配套教育产品开发

科普教育团队已自主开发出海岸潮间带、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地质等 18 多个创新海洋科普课程,积极开展中小学海洋文化社、海洋舞台剧、海洋科学课等社团课。目前已完成深圳市珊瑚礁普查图鉴、一套潮间带生物识别卡片,设计一套社区海洋科普教育教材,出版《回归珊瑚礁》科普读物。

(三)海洋公益科普活动

研究院连续承办了 2017、2018、2019 年深圳市和大鹏新区的世界海洋日活动,以及 2018、2019 年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科普宣传月活动,定期组织志愿者和社区亲子家庭清洁海滩和海底垃圾,以多样的形式传播海洋环保理念,营造社会关心海洋、爱护海洋的良好氛围。此外,研究院连续多年开展珊瑚礁保育公益活动,每年定期开展珊瑚礁普查技术科普讲座,发起成立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并积极组织联盟筹备,将“成立中国珊瑚保护科普教育联盟”工作纳入联盟三年工作规划。

(四)海洋科普教育讲师培训

研究院科普教育团队曾开展过:南澳中心幼儿园海洋主题讲师培训,“去看海”公益游学讲师培训,珊瑚礁普查技术培训,海洋科普讲师营招募及培训等工作。

(五)成立深圳海洋科普教育联盟

研究院于 2019 年 6 月 8 日世界海洋日发起成立“深圳海洋科普教育联盟”,有 30 家学校、公益基金、媒体及涉海单位机构加入,共同推动深圳海洋科普教育工作。

四、2020 年科普工作计划

立足于基地平台场地资源,2020 年计划开展以下 9 个公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项目:(1) 继续建设“深圳海洋生态科学馆”;(2)继续开展深圳市中小学海洋科普课堂;(3)开发 8-10 个海洋 互动研学课程;(4)至少举办或承办 2 场大型公益科普活动;(5)开展二期海洋科普讲师营培训;(6) 深圳市青少年海洋微塑料研学课题研究;(7)第四期“去看海”公益游学讲师培训;(8)开发《龟去来兮》海洋环保舞台剧;(9)协助拍摄首部中国珊瑚保护科普宣传片。

五、未来科普发展规划

接下来,研究院将将盘活资源、围绕国家相关政策,挖掘科普教育工作的重点,立足于基地平台资源, 实施“互联网+科普教育”建设工程,打造线上、线下海洋科普教育国内知名品牌;实施现代海洋生态科学馆提升工程。海洋科普馆第二期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息影像,打造身临其境、沉浸式体验的现代海洋生态科普馆;建设“海洋科普流动站”,推向社区;构建展馆课程测评及服务标准体系;筹备成立中国珊瑚保护科普教育联盟;建立健全科普教育志愿讲师队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提高我省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为我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