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才动态
媒体报道 | 鲁义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做好一名送“渔”人

(南方农村报、南方+专题报道记者杨娉婧 统筹 喻淑琴

编者按:在广袤的南粤大地,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敢担当、敢作为的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以服务“三农”为己任,踏遍青山绿水,行走在田间地头,用科技的力量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帮助农民造血扶智、脱贫致富,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科技兴农富民的炫彩篇章。

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科技工作如何发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自1999年推行以来,广东省积极响应,深入开展。多年来,省科技厅将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建设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库、科技支撑成果库和贫困村科技需求库,安排农村科技特派员进行“点菜下单式”精准对接。2018年,全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入库总数达1.4万余名,汇编实用科技成果1000余条,打造新时代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广东模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农村科技特派员有力激发了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为乡村振兴点燃人才引擎。南方农村报在南方+乡村振兴频道特别推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系列专题报道,展现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群体在服务三农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丰硕的人生收获和闪亮的创新精神。

第四期推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鲁义善教授,感受他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用科技服务基层的故事。

六月的阳江,艳阳高照,海风卷着阵阵热浪拍打在鲁义善一行人身上,顾不上擦额头上密布的颗颗汗珠,鲁义善专心致志的为渔民讲解着网箱养殖的抗病防病技术,汗水湿透了衣衫,他仍耐心的对渔民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一一进行解答。

鲁义善就网箱养殖的抗病防病对渔民进行现场指导

作为一名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十几年来,鲁义善多次深入阳江、特呈、雷州等乡镇渔村,对水产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当场为渔民遇到的难题“把脉问诊”。平日里,鲁义善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市场信息员,还是发展调研员,他致力于把先进的技术带到一线,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综合作用,服务渔业经济发展。


“我就是一名‘渔医’”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接地气’,最实际的是能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998从事水产养殖行业以来,鲁义善一直坚持将科学研究融入到服务基层的工作中去。为了更好的将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天气”与一线养殖户的“地气”巧妙结合,每年不定期的下乡培训成为鲁义善繁忙科研工作之余的日常,他曾多次深入阳江、特呈、雷州等乡镇渔村,对水产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当场为水产养殖户遇到的疑难问题“把脉问诊”。不仅如此,鲁义善的手机也成了“群众热线”,每次培训结束,他都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于及时为渔民解答碰到的问题。“对渔民来说,鱼生病了都是一件棘手大事。”无论早晚,遇到“上门”求诊的渔民,鲁义善都会耐心解答。

鲁义善在对水产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

重大疫情时,鲁义善更是义不容辞,冲在一线。2008年春节期间,史无前例的反常天气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南方温水性鱼类的养殖业遭受沉重打击,其灾情牵挂着每一个水产工作者的心。鲁义善这段时间的生活可以用“马不停蹄”来形容,在患严重感冒的情况下,他辗转于湛江、茂名、阳江等地,不是在义务派发抗灾复产、养殖防病技术的资料,就是在接受渔民的现场咨询,一天下来经常是口干舌燥,但他依然坚持在一线,直到问题得以解决。

鲁义善现场为水产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

“每次去培训的时候,都能看到他们眼里对科技的渴求。”鲁义善说,渔民相对消息闭塞,对前言科技和养殖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微,大多靠口口相传的经验来进行养殖,遇到重大疫情时只能“干着急”。为了解决水产行业大量基层从业人员“没有时间读文献”、“读不懂文献”、“不了解国内外行业进展”的困惑,针对基层对行业内热点资讯缺乏敏感性的缺陷及水产养殖中防病、治病缺乏科学性的瓶颈,鲁义善和他的团队“对症下药”开办了“水生动物健康评估”公众号,进行渔文化和渔业科技的推广与传播。

在鲁义善的团队里,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农村科技特派员。即使有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在身,团队每人每周也会保质保量地写一篇以上科普文章,保证公众号每日一更的频率。迄今为止,该公众号共发文598篇,总阅读量100余万次,部分文章在水产前沿、当代水产、农财宝典(水产版)等专业媒体转载,获得业内广泛认可。


“农村科技特派员是连通高校和基层的桥梁”

“农村科技特派员就像是一座桥梁,连着高校和一线工作者,有助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鲁义善这样定义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在他看来,研究大多“诞生”于实验室中,但如何服务企业、服务民众,更重要的是把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去中,而成为一名农村科技特派员给了他更多深入基层的机会。


鲁义善义务为群众养殖鱼类注射其所研制的疫苗

“比如之前很多研发的疫苗都是注射方式,但在实际中注射操作繁琐,更多渔民倾向于选择使用更方便的口服疫苗,我们清楚地知道口服疫苗是一个科学难题,但是为了适应国情,也在不断地进行相关探索。”鲁义善认为,农村科技特派员要善于把握基层的关键问题,并善于从中总结出科学问题,从而反过来指导科研,最终获得1+1>2的效果。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205篇,其中SCI收录73篇。”这是今年45岁鲁义善的简历。由于他的突出表现,今年5月,鲁义善入选“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是全国唯一一名在水产学科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入选的专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生动物健康评估,曾首次提出种苗期以疫病检测为主、养殖期以常见多发疾病检测为主、流通期以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为主的“分期诊断技术”;创立了“亲鱼检疫+母源免疫+高抗种苗+种苗评价+种苗品牌”的海水鱼高抗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建立了利用“苗种检疫+免疫指标+抗逆指标+人工(胁迫)感染”的石斑鱼和对虾种苗健康评价方法。去年,他在深圳发起的广东省首个海洋微生物普查,为探清了深圳海区范围内海洋微生物“家底”提供数据。

其参与研发的成果“海水鱼免疫机理及其弧菌病的免疫防治技术“和”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分别获得2008年、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成果“农业科技服务知识体系的研究与系统构建”和“红笛鲷弧菌病的综合防控技术”分别获得2009年、201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上述成果的示范应用,为养殖户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同时由于疫苗、中草药等免疫防控技术和绿色渔药的应用,大幅度减少了化学药物的投入,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鲁义善研究团队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高州朗业公司大面积的试用,最终实现罗非鱼的增重和肌肉品种的改善,平均亩产增收2300元以上。


“我是从农村来的,要回到农村中去。”

“大家要时刻记住我们水产学科的服务对象”、“可能在座的同学的父母就有人是渔民,现在正在苍茫的海面上漂泊”、“要无私奉献,就象于谦在石灰吟中写的一样――留得清白在人间”。这些都是鲁义善在《水产经济动物病害防治》课程绪论中所讲的。他敬业爱岗的作风、对工作的热情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我家是雷州的,我爸爸妈妈就是靠养鱼、捕鱼为生,所以鲁老师的话句句都敲打着我的心”。

闻鸡起舞,马不停蹄。在工作上,鲁义善兢兢业业,几乎没有节假日,除出差在外,他的身影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办公室,水产动物防控技术的科学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科研果的转化和推广、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暴发性疫情的诊断和处理等工作拼凑成了鲁义善的日常,他的同事总是笑着调侃他为“铁人”。


鲁义善参加广东渔业抗灾复产咨询活动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十九大以来,全党上下都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砥砺前行。我个人的成长要随着社会的需要去工作、去奋斗。”作为一名有着21年党龄的老党员,鲁义善告诉记者,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是身为党员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十多年深入基层的工作,更让他坚定了自己学农的初心——“我是从农村来的,要回到农村中去。”

“农村科技特派员是一种荣誉,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优势,把先进的技术和有科技性的养殖方式带给大家,改变过去落后的养殖方式,共同致富。”鲁义善说,下一步他的团队将和企业联手,建立乡村振兴服务学院,通过网络平台,把先进性、实用性的技术在线上进行教学,把渔业知识普及到更多的水产养殖户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