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进展
桔钓沙海域三天2头江豚陆续死亡 昨日解剖探寻死因

  自3月中上旬桔钓沙海域陆续发现江豚尸体,社会各界无不痛心,并纷纷对江豚死因做出猜测,有疑其吞咽垃圾死亡,有疑其患有疾病。4月11日上午,经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组织,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文治主刀,对2头死亡江豚进行解剖调查,部分原因已查明。


非正常死亡

  这2头死亡的江豚事件分别是,3月10日,航海职业帆船教练发现一头江豚尸体侧翻浮在海面,并就近在沙滩上对其进行掩埋,11日上午,海大深研院接到通知后,到达现场挖出江豚尸体并冷藏处理,该江豚为成年雌性印太江豚,长约1.5米,皮肤光滑弹性尚好,无明显外伤;3月12日傍晚,渔民在桔钓沙海域打渔归来时发现一头翻身漂在水面的江豚尸体,同样是成年雌性印太江豚,体长155厘米,重39.15公斤,尾鳍有近半缺失但已愈合伤痕,当天已被带回海大研究院实验室冷藏。

  4月11日上午,科研组对两头死亡江豚进行了尸检、解剖。按压两头江豚尸体时,出气孔均有溢血,双眼角膜充血;胸腹腔内出血,但肋骨完整未断。两头江豚胃中均有尚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其中12日被发现的个体近胃端食道也有尚在吞咽的小鱼,基本可以肯定是非正常死亡;而更是令人惋惜是, 10日发现的死亡江豚肚中已孕有成型的小宝宝。初步怀疑两头江豚均因人为因素造成非正常死亡。


12日被发现的死亡江豚 近胃端食道有尚在吞咽的小鱼

不断重演的悲剧

  作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印太江豚虽在我国南海沿岸均有分布,但诸多信息至今仍不了明了。每年的3月份,大鹏海域或岸边都会发现有江豚的尸体,实在令人痛心。有细心的市民可能会记得,2017年3月大亚湾海域曾在3天内发现三头江豚尸体,2018年3月,相继在东西涌、鹿嘴等海域发现三头江豚尸体。为何每到3月份,江豚死亡事件屡有发生呢?

  江豚属于鼠海豚,喜生活于近岸浅海海域,每年12月到翌年5月是江豚的繁殖高峰期。由于鼠海豚生活的近海海域也是渔船作业较为集中的地方,因此通常认为渔业生产活动造成的误捕是包括江豚在内的鼠海豚科最为关键的致胁因素。

  此外,近些年海洋生态保护的宣传科普力度逐渐加大,民间也自发成立了不少海洋环境保护志愿组织。近期频繁出现海洋生物救护和死亡的信息,也跟市民的江豚保护意识和发现报告能力增强不无关系。

鲸类动物的困境

  当天下午,林文治受邀在海大深研院开展“鲸类保护-大湾区建设的生态名片”科普讲座。他从鲸类现有资源的分布格局、种群结构的形成机制、我国鲸类的研究现状以及环境快速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讲述,深入讲解了江豚和中华白海豚的种群资源和保护现状。


  鲸属于哺乳纲鲸目,下分为齿鲸和须鲸两大类,其在形态学、行为学、生活史等方面均呈现高度多样性。林文治提到,我国鲸类的科学研究仅集中在长江江豚和中华白海豚,且大部分集中于描述性研究,而其余大部分鲸类信息近乎空白。由于缺乏关键的基线资料,导致许多保护措施和计划往往都是无的放矢。例如他提到珠江口的印太江豚正从本世纪初的快速衰退中缓慢恢复,这是目前我国有明确科学数据证实种群恢复的唯一鲸类群体。尽管这一发现让人为之振奋,其他信息的缺乏让我们无从确认造成它们种群修复的人为原因。因此我们也无法将这一成功案例复制到其他受胁鲸类群体上。

  谈及对江豚和其他海洋野生动物的保护,林文治表示:“从珠江口各城市的发展来讲,势必会挤占到鲸类动物的生存空间,行政区域之间协调管理难度大,鲸类栖息地保护格外困难,但大湾区建设从整体制定湾区的发展规划,也为协调和统筹各区域的生态保护行动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他强调,学界在积极研究鲸类的生境选择、种群数量和迁移模式,为鲸类保育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尽最大努力了解并守护它们。“保护鲸豚,还需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