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深圳首个专业类海洋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召开新闻通气会,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引领下,该院2018年将重点打造10个涉海领域高水平科研团队,并将以百万年薪和千万补贴面向全球招聘10个团队的领军人才。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鲁义善主持了新闻通气会,副院长肖宝华、综合办主任廖宝林及12家媒体出席了会议。
会上,鲁义善副院长介绍,此次招聘的目标瞄准长江学者、杰青、国(境)外科研院所正高级职称者。相对应也为优秀人才提供优厚待遇,10个科研团队领军人才将不仅拥有广东海洋大学的编制,而且可选择直接落户深圳,年薪可达100万以上;购房补贴达400万以上;科研启动经费达1000万以上(理工科),100万以上(文科);同时将享受深圳市、大鹏新区双重人才政策,此待遇目前在全国已属于领先水平。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下简称“海大深研院”)是广东海洋大学与大鹏新区管委会共建的深圳第一所海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2015年10月,双方共同签订战略协议以来,海大深研院2016年落户深圳国际生物谷海洋生物产业园后,紧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海洋强市”和“美丽大鹏”建设机遇,全速发展。依托广东海洋大学原有优势资源,组建了珊瑚礁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心、海洋渔业信息化技术、水生动物健康评估中心、海洋医药研发中心等13只研究团队,固定工作人员76人,合作企业38家,合作公益组织7家,主持各类项目30项,到账科研经费3800多万元,申请专利43项,已刊发学术论文14篇,科普文章137篇,在短期内即快速融入深圳海洋事业的建设大潮中。
近年来,深圳先后被委以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和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重任;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已将海洋产业列为重点支持的五大未来产业之一,以大鹏半岛、前海蛇口自贸区、大空港海洋新兴产业基地等为载体,积极培育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滨海度假旅游、海洋文化创意、海洋金融服务等产业,推动海洋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深度融合,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据悉,2016年,深圳海洋产值已达1480亿元,约占GDP总量的8%,并保持年均30%增长率,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3000亿元,可见深圳在实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上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
鲁义善认为,深圳海洋科技的优势在于转化能力强,但转化也需要基础研究的成果。目前,深圳海洋科技力量仍然薄弱,海洋领域人才缺乏,海洋相关智库较少,智力支持不够,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层面的区位优势尚未有效发挥等。因此,深圳不仅要在规划上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置于更靠近深圳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更要加强基础科研,建设海洋领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全球顶尖海洋科研人才团队,成为国内外海洋高精尖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和基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大深研院将立足国家海洋战略和深圳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求,充分发挥深圳特区的地域与政策优势,重点打造十大涉海领域高水平科研团队: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生态修复、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物医药、新型海洋能源、海洋地质地化、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社会科学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力度,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落实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深圳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将加快推进研究院建设成为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高层次海洋人才集聚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学科发展的高地、服务社会的窗口与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助推研究院成为全面开放、广泛合作的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新型海洋科技研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