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科普 > 科普知识
渔乐文化 | 和鱼类相关的心理效应

  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听到蝴蝶效应、刺猬法则、羊群效应、鸟笼逻辑等许多以动物命名的心理效应,以动物命名心理效应让心理学形象生动,趣味并存,简单易学。当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也总结了一些和鱼类相关的心理效应,下面几种是以鱼类命名的心理效应。


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的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


梭鱼死亡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条梭鱼放养在有很多小鱼的鱼缸中,让它随时可以吞食小鱼,然后用一片透明玻璃将它与小鱼隔开,它饥饿时再去吞食小鱼却遭到了无情的阻挡,一次次徒劳地攻击和吞噬,却屡次失败,它吞食小鱼的希望和信心逐步下降,终于完全丧失,这时,实验者再抽去玻璃,虽然它张大口就能吞食眼前的小鱼,它却不再捕食,竟活活饿死。
  这种屡遭挫折后的放弃行为或自暴自弃的行为是成长过程中最可怕的事情,在成长过程中,自信、自尊才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大鱼小池效应


  大鱼小池效应(Big-Fish-Little-Pond Effect,BFLPE)做一条小池里的大鱼,可随心所欲地生活,因为小池是属于自己的地盘。因为池小鱼大,大鱼数量有限,所以甚至有做鱼王的可能。这类似于我国生活格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描述。该效应认为,当学生加入高水平的团体时,其自我概念会降低,反之亦然。


吞钩现象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是一位钓鱼爱好者。有一次,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鱼儿在咬钩之后,通常因为刺痛而疯狂挣扎,越挣扎,鱼钩扎得越紧,越难以挣脱,就算咬钩的鱼成功逃脱,那枚鱼钩也不会轻易从嘴里掉出来,因此钓到已经有鱼钩的鱼也不奇怪,甚至有些鱼儿两天被钓十余次。在我们嘲笑鱼儿很笨的同时,阿德勒由此提出一个相似的心理概念,叫做“吞钩现象”。

  人物一理,做人也是如此,过失、屈辱和失落,对我们来说并不可能百分之一百的避免,“挫折就像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END--



来源:水生动物健康评估中心

作者:青岛正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陈洪发